30拉警報 - 背影今年進入30。邁入30是什麼感覺? 套句大老闆在我生日前一天祝賀的話:

不知道妳是怎麼覺得的, 不過在我看來20幾太年輕, 40幾則有時有老了的感覺, 30正好, 是可以做些甚麼的時候。


當大多數人都在調侃30歲是熟女/ 剩女/ 敗犬開始的年紀, 大老闆的話是那陣子我聽過對於邁入30最棒的恭賀。其實早從年初沒多久就很期待的, 但因為發現自己沒有面對30應該要有的老了的感慨, 以至於有一陣子陷入是否有自我感覺良好的自省中。

 

 熟女”/”剩女”/“敗犬也許講到的是一種心態, 但是偶像劇給予了背景, 形像與內容好讓社會大眾有具象的連結與認同。因著東亞對於未成年少女有著過度的偏好, 以至於當聚光燈下的小女孩不再青春無敵, 華麗的裝扮與年齡不搭的動作都顯得矯情時, 好像更是印證了這從一種心態演變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可以理解對於需要舞台的人, 維持能贏得市場好感度的外型是養家的基本條件。如果市場對於年輕甜美的女孩有強烈的偏好, 那麼年齡就成了一種威脅。

但反差就在於我不在舞台上, 我在的環境, 年齡不是威脅, 而是一種考驗。隨著年齡增長, 環境會給予更多元的挑戰來檢驗我能否有相對應的專業, 經驗, 堅持與彈性。無庸置疑地, 我愛漂亮, 可能會因為多了一道皺紋而自尊心受損, 但不會因此少了一打粉絲, 也不會有任何實質上的損失。反而如果能證明自己與年齡有相稱的成長, 我會有更多機會; 年輕卻因為洗不掉的驕氣浮躁與藏不住的一知半解, 30拉警報於是被丟在日復一日中磨練。

這大概就是我20每當閉上眼睛, 我可以很清楚的記得過去十年, 每一年的每個季發生了甚麼事, 當時的我如何面對, 以至於最後我帶走了甚麼, 又留下了甚麼。

20歲的生日禮物, 是開始長達五年多沒有間斷的小組長職務。我記得20歲的自己在煩惱小組員生命與人數的成長, 沮喪事倍功半看不見果效。在付出被視為理所當然之餘, 最氣的還是自己能力不足以完成被托付的責任, 在小組長的職責與自身的個性情緒中不斷地找尋平衡。但當面對許多衝突與挫敗, 面對由大學進入工作階段性的轉換, 往往使我在情緒低潮後堅持下來的, 是因為想到我這樣的態度與選擇, 能不能夠符合自己曾經帶過的教導? 能不能夠在小組面前成為見證?”25歲的生日禮物, 則是離開一切所熟悉的環境, 語言與文化, 來到沒有人脈沒有資源的美國。還好祂給與我最大的預備是先是進入工作磨練, 並且給了我不論我再那都不會忘記我的人。因為知道有人很忠實地守候, 於是可以很專注地放手一搏。

 

Anyway, 回到一開始大老闆的評語, 當聽完他的註解後, 我嘴角整個牽了上來, 我回答 “I feel really good about being 30. And I feel blessed that I can feel good about it.”

是的, 面對30, I feel good, cause I have used the most of every opportunity that I can. 走到今天, 我有一種到位的充實感。我沒有遺憾自己不夠盡力也沒有後悔過任何一個決定, 沒有因為膽怯, 害怕失敗而不敢踏出步伐, 或是因為妥協理想與原則而失去自己。只是面對過去這幾年的沉潛, 總有遲疑的時候, 會有一種疑惑: “Yeah, I think You’re prepping me, right? Yet for what? What’s your plan?” 可能是在這漫長沒有盡頭的detour上太久, 久到一個地步不確定自己是否仍在用同樣的一份地圖。而祂只回答我, “’For I know the plans I have for you,’ declares the LORD, ‘plans to prosper you and not to harm you, plans to give you hope and a future.’”

面對接下來的10, 我躍躍欲試。這麼多年, 我仍舊想過一個航海王的人生, 一如當年。我想, detour總有盡頭, 我期待看見那個計畫展開的樣子, 期待走出地圖的全貌。

 

 

不結婚的男人月初, 我媽從D.C.開完會回家的途中轉機來到Sac一個周末。那周六早上, 我聽我媽講這一年她如何在工作上  面對挑戰與困難, worked in an environment that’s not in her favor; 聽她講這次開會發表的論文, 她觀察到的回應與人際互動; 聽她講當她有機會在評論一些高敏感的議題時, 被這次的領隊給稱讚 --- 那位領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外交學者, 是我媽高中時代的偶像。我看著我媽, 由台北到東岸又到了西岸, 累到整個不知道在過哪一個時區的時間, 但卻神采飛揚。那個周末我很明顯地可以感受到距上一次遇見她時, 我媽又往前邁進了。我再度問自己:” 當我到達我爸媽的年紀時, 我能不能夠也達到他們專業上的成就與身量上的智慧與成熟度?”

在我生命中, 有很多很重要的巨人。而這些巨人不論在哪個領域,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 就是不停止地在專業以及生命上前進。這三年很慶幸地看見自己每一年都有measureable and describable的成長, 以至於當今年和這些巨人一一的交談時, 我不感到羞愧, 能坦然的解釋我的每一個選擇, 每一個步伐。然而也就像這次媽媽的到來, 每次與生命中的這些巨人相遇, 看著他們往前走的背影時, 就使我發現 the baseline, the bar is lifted higher again. 要到何時, 我才有可能可以超越他們?

我想, 大概很難找到量化或是具體的衡量標準, 但就像接力賽一樣, 摩西的終點是約書亞的起點: 約書亞不可能只走到摩西停止的地方, 約書亞的責任是站在摩西所奠定的基礎上, 帶領以色列人走得更快更遠。當我看著爸媽, 看著這些生命中舉足輕重的巨人, 我有種壓力: 我真的能走得比他們更快更遠嗎? 他們30歲時在做些甚麼? 我是否有充分毫無保留的運用發揮他們投資在我身上的訓練與資源, 在所處的環境中發光, 帶來改變? 當我到了40, 50, 60歲的時候, 我能不能夠像他們一樣仍舊不斷地往前走? 我想要在他們所建立的基礎上, bar提得更高, 看可以提到多高的程度, 挑戰下一個世代的人有更高的baseline要跨越。

每一次和巨人們的相遇, 都使我感到一些重量, yet inspired.

  

也許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體認, 當檢視自己再想到我的牧者30歲時在做什麼, 開拓了幾個小組, 帶出多少領袖而我卻拿不太出來具體的成效時, 會氣餒。我沒有辦法安慰自己說重質不重量, 或是很多成果是在看不見的地方。因為即便成長不該只是在成就上的量化, 然而正常健康的成長, 確實會帶出看得見地果實。我想, 去分辨甚麼是可以改變的並且著手, 同時接納盡力後的結果, 會是我一直需要去學習的。不過, 這是我對於自己的期許, 雖然有些壓力, 似乎挫敗了也是自找的, but this is Joan. 就算只有一千兩銀子, 我也想知道當用一千兩賺一千兩, 再用兩千兩賺兩千兩, 一直這樣累積下去可以到甚麼地步。就算挫敗了, 我想我應該也會樂此不疲。

 

 

Joan, welcome to the New Worl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sha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